昨天因為母親節前一天,淚腺說開就開,於是乎想找些事情轉移注意力,就看了場電影,名字叫做《美國隊長3:英雄內戰》。自從復仇者聯盟入坑後,對這群角色的戲就無法不看了。可惡的漫威用這種手段片我的荷包,可想見要慢慢把各個角色的故事拼湊起來,會需要一點時間。

  劇情本身覺得還好,並沒什麼特別亮眼之處,而且很多國家轉換跟新面孔出現,還要搞清楚這些角色之間的關係.讓人很分神。當然,如果本來就知道這些關係的人,應該是可以相當融入在這個節奏中。然後不知道為什麼我這次好喜歡鋼鐵人,對於面對協議的權宜之計,面對弒母仇人的衝動心情,讓我對他這個角色的認識稍微立體些。覺得之後補他們各種角色的東西時,應該也要把演員演戲的一致性考量進去,應該可以觀察到一些不同的東西。挺有趣的。但其實我最喜歡的還是黑寡婦,大概是她相較於其他英雄是比較沒什麼特殊能力,簡單來說就是比較弱,但各種聰明跟自信實在覺得很難不讓人喜歡,尤其是她顧慮各方的心情與關係的部分,更令人覺得冷靜的眼神後豐沛的情感。蜘蛛人很吵,蟻人是小變態。

  但看完之後,心情竟然大受影響。很快地就釐清那種感覺,是種深深的孤單感。看到聯盟內的分化,面對重大抉擇的立場衝突,至終仍視彼此為夥伴、戰友。我突然覺得自己手上現有的工作中,似乎並沒有什麼戰友。每每做事情就是獨自承受所有的壓力與責任,就算試圖邀請他人加入,似乎得到的回應都並不積極,甚至有時候他們完全不懂你在焦慮什麼,然後毫無被認同的感覺。我真的很懷念在建中團契服事的日子,那是段大家對傳福音有很多不同想像,所以會討論、會衝突、會爭吵,但始終因著福音的大使命,仍舊視彼此為夥伴,接納不同,包容個性差異、作事風格。難道這件事情真的無法再在其他地方發生嗎?每每想到這個問題,就覺得建中團契曾經真的好蒙福,上帝的恩典相當明顯。當然,現在仍有現在的挑戰,實在求主繼續使這個地方有屬於主的合一、愛和包容在其中。

  另外的孤單感則來自於生命歷程中的各種角色、認同衝突吧。教會傳道人小孩的衝突感,一直在我參與教會服事中不斷地浮現,我很輕易的可以檢驗牧者的行為與他所講的道是否相符,同時又要接受這樣的道,同時要告訴自己不能一味的批判甚至論斷,對於教會各種現象的擔憂,對於種種的不認同最後就被化約成親子關係的衝突,而無法好好與領導者溝通;原漢雙族裔的衝突,聽著殖民的歷史,看著台灣原住民族的發展,很難不去感受到不平,很希望能夠更加認識布農族,可是偏向漢人文化本位的父親又很不認同,執意認為我僅是閩南人,而想否定布農族也是我的根,基督徒們又很簡約的把認同導向信仰,然後假裝這些衝突其實不存在,甚至帶著譴責的說會這麼衝突就是你不夠認同上帝;苗栗和台北之間的地理位置,仍舊是一個衝突,明明我的好朋友們都在台北,在那裏更有機會隨時找到人吃飯、聊天,而在苗栗就真的常常是一個人,耍廢沒人會管,崩潰也沒人能聽,更別提頻繁來往的交通其實帶來一種疲憊感,在車上的睡覺比較像是昏睡而非休息。再來是竹南團契的事工,永遠都是自己一個人在想,一個人同時帶著同工、關心學弟妹、預備聚會、帶領禱告會,好不容易有大學生卻也還未能委身,常常心裡顧慮的事情,小朋友也都無法真正理解。

  跟上帝之間的關係,似乎並沒有特別親密,但也不會說很遠,就是一個隨時做事會跳出來跟祂說話,有時候能夠看見祂的工作與回應,卻又沒有一個好好安靜,有品質的靈修的時間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oh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