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文祈說他比較喜歡Good without God is "0"
雖然 0 + God = Good  也不完全錯誤

我自己也比較喜歡第一句。

 

  直到這次青春之歌的籌備,仍有幾個名字和面孔是難以分辨配對。從最開始籌備一直到今天結束,看到的是許多恩典流露。自己服事的態度又被磨了一次。愛,不夠,太不夠了。從第一次在迦南會堂的籌備就已經顯而易見,自己早已察覺到的態度問題,卻不願意去改變或是積極去面對。

  請體諒我的軟弱。

  兩組的效率實在是不能比,當另一組有條有理的進行著許多的事情時,我們這組根本是搞不清楚狀況,我不能忍受而且很不高興,重點是在心中批判有加可是我也壓根不想動作,我不想要主動攔責任到身上,甚至有種想看戲的感覺,我沒有提出什麼建設性的想法,因為我覺得自己也沒什麼想法可言,有些事情想搶過來做或給意見卻又怕傷到人,那種感覺說不上是種痛苦,就是不爽別人效率這麼差,不爽自己什麼也不做,然後就這樣下去,是很白爛的態度,對事情一點幫助也沒有。但其實常常是這樣的,明明覺得自己可以主動做些事,有時也想得到怎麼做,但就是不做。

  但因為如此,更顯得上帝的恩典夠我們用。雖然就是這樣慢吞吞,戲劇排得很糟,道具慢吞吞,做事當下不夠專注,祂仍然使用並且使一切看起來都很好。請不要這樣濫用上帝的恩典,人該做的就是要做好。

  6點就跟著在公館過夜的好人起床、收拾、準備、出發。感動的是看見大家一個個出現,有個從不同地方齊聚一堂的畫面。比預定還早許多的時間開始使用信友堂,禱告預備心。大佈置擺設,有種看小孩長大的感動。獻詩oh happy day,聽說很感人。橋劇一齣又一齣,團契一個又一個,串場的平凡中的不平凡,行政的報到及發餐,時間沒有delay,快速的收場、拆道具,簡直就只能說上帝給我們的實在太amazing!!當我們都戰兢於準備的不完全中,這一切竟然是這麼的"好"。也學習常常向主禱告,即使是一兩句。

  聽說這是最後一個大服事了。

  一群人圍著pizza,心泰哥說了一番話。聽到時並沒有覺得特別怎麼樣,很沒意識到所謂"離別"。不知道是自己已經學好這項功課,或是其實這就是問題所在,沒有特別的"感覺"。對我來說,good並沒有一個很明確的開始,因為裡頭的每一個人就是這樣一個一個一個一個從高中一直到現在,漸漸認識,於是開始了不同的來往,這當中有因為高中月會、大學團契、營會、有常去校園、有在一起服事、有寒喧問暖。所以good也不會有個明確的結束,不是說青春之歌完了就各不相干,。要說最讓我有惆悵的感覺的時候就屬籌備新生日,密集的互動後便在開學後起了變化。大概是那段時間的生活很常在一起,所以比較有感覺,而現在生活圈的交集本來就沒有很多,就比較沒什麼感覺。但不能單靠感覺來認知good的意義。

  之後我們一樣在各個大學團契聚會,有些人回母校團契幫忙,有些人朝著不一樣的方向走。還是一樣,只是我們可能需要自己有動力聚集來往,就像每個月的高三聯倒會把我們綁在一起。我期待。

  講得好像我很沒有歸屬感,這是假象!我很喜歡畢契,更喜歡畢契的"人",也許畢契有一天會任務結束,但活著的是人、是神,這牽絆下來可是不得了的!Good without God is "0",若不是上帝的愛,我們不會聚集;若沒有上帝在其中,我們做得再好也是徒然。

Good畢契若沒有上帝就什麼也不是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oh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