剛好暑期實習看青鳥這本書寫了讀書報告,就當作來充充版面吧。

 

本書摘要

  這是本描寫一位代課老師-村內老師在不同學校間遊走,與書中各單元的主角相遇的過程。每一個主角都是(或曾是)國中生,且都在學校有很不好的經驗,有些是霸凌事件的旁觀者,有些是霸凌事件的當事人,也有些是行為偏差而不受歡迎的人。在書中,村內老師都稱這些人很「寂寞」、「孤獨」,而他也這麼形容自己;原因很簡單,因為他有非常嚴重的口吃。

 

  在書中,所有單元的主角對村內老師的第一印象,就是嚴重的口吃,甚至大部分還會歸納出他究竟是哪些音會發得不清楚。但是也因此,村內老師的「孤獨」與這些學生產生微妙的連結,進而產生這一篇篇的故事。每篇故事的最後,村內老師都會離開這些學生,但在離開之後,這些學生也似乎開始了一些微小的改變。

書評

  某種程度,村內老師被塑造成一個英雄的角色,他的出現總是帶來某些關鍵的改變。然而,這個英雄卻擁有非常不同於美國英雄的形象-強壯、威武、勇敢。他通常都會脹紅著臉,然後帶著非常嚴重的口吃跟學生互動。他不顯眼,雖然他在每一篇故事裡都佔有重要的角色,他也並不受所有學生的喜愛,甚至有老師也無法理解他:一個嚴重口吃的人,竟然要做一個需要常常講話的老師角色,這不是很弔詭嗎?

 

  然而,這樣弔詭的設定卻成為這本書最吸引人的地方。「因…因..因為老師說…說說說..說說話不清楚,所…所..所以老師只講重要的話」。村內老師的名言就是這句話,而這樣的宣示,卻讓每一個故事的主角更加專心聽他所說的話,身為讀者的我們,也就更加認真讀他所講的話,也會期待他究竟要講什麼「重要的話」。

 

  雖然村內老師的角色很關鍵,但事實上在所有的故事當中,我們會看到的反而不是村內老師,而是每一個主角-村內老師的學生。作者以第一人稱的角度,帶著讀者看到這些主角的心路歷程,他們正在想什麼、感受什麼,作者都用一種非常細膩的筆觸,描寫得生動。我認為作者最厲害的地方,就是在每一篇故事中都加入了一個符號,將學生的過去與現在串聯,也比喻著學生的狀態。像是青蛙、青鳥的故事、學生養的老鼠、樂團演奏等,這些都是學生生命經驗中觸及的事物。你不會感受到這些東西加入故事裡,變得突兀,反而讓每一段的故事──這些故事中的類似情節其實你都早已聽過,甚至就發生在你的生命中--變得非常吸引人。你會期待著故事會跟怎麼樣的事物串聯在一起,而這些事物的變化,也象徵著主角的變化。

 

  作者用這些故事,強烈的批判在日本教育中那些令人窒息的框架,假冒為善的熱血友誼教條、將人分門別類的升學主義、排斥非主流的態度,坐在黑板永遠朝向西邊的教室裡。其實身處臺灣的讀者,在這些故事當中多少也能找到一些與自己生命經驗相似的影子。我想這些也都很真實的反映社會的現況。可是作者在每一段故事的結尾,都輕輕的抹上一小段亮光,那通常是某種改變,讓人在黑暗中似乎看到一點燭火。他並不刻意誇大那些改變,也並沒有將學生改變後的生活呈現出來,他僅僅只是寫下一點小小的改變,然後故事結束,留下一股濃濃的韻味,讓你不自覺得深吸一口氣。

 

  讀這本書不需要豐厚的知識,或是複雜的文字理解能力,只要你曾經是學生,在裡面就能找到許多共鳴之處。也許並不一定與你的生命經驗相同,但你會同意這些「孤獨」是真實發生著;然而,你也將看見「改變」也真實發生著。因為一個曾經孤獨的人,走進另一個孤獨的人心中。

 

心得

  有時候我覺得社工做的事情也沒什麼幫助,曇花一現的陪伴,能夠有什麼意義嗎?案主面對的問題,結構複雜、盤根錯節,你要怎麼在短短的時間,做到什麼改變呢?要是真這麼容易改變,那案主也不會是案主了呀。然而,村內老師的故事卻讓我再次去思考「改變」這件事。

 

  其實村內老師跟社工很像,他不會長期在一個學校教書,他會特別注意那一位在角落中的學生,他也是曇花一現的陪伴。然而,他帶來了改變,只是這個改變的後續我們從來不知道。從社工的角度來看,也許這些孩子在面對依然僵化的教育環境、依然難解的人際網絡、依然傾向負面思考的內在狀態時,將又一次地回到過去的迴圈裡,載浮載沉,又或者就一蹶不振。我想我們被訓練得太厲害了,厲害到當我們看見一個有狀況的現象,我們想得到背後一大坨的問題,社會結構問題、家庭問題、個人問題。想著想著,我們似乎就被這些問題給打敗,感到無力。最重要的是,我們忽視那些小小的「改變」。

 

 

  既然改變這麼不容易發生,那麼當他發生時,我們豈不應該是歡喜快樂嗎?我們似乎太擅長去找出問題,然後專注於其上,卻忽視了那些已經改變的部分。少女多回家一個晚上,沒有在外遊蕩;相對人這一次發怒只有打破玻璃,沒有傷到孩子;案主看著你的眼睛,笑了。黑暗中似乎還是點燃得起燭火,光是存在的。改變要發生並不容易,但好像也並非遙不可及。

 

  每當故事結束,一個主角原本的世界開始被撼動,讀著書的自己似乎也被感動。在教會裡,我也是一個陪伴青少年的輔導者,而這些孩子生命當中也都還有所謂的「問題」等待著解決。因著社工的訓練,我看見他們家庭關係中情感需求的缺乏、學校環境的壓迫造成的挫敗感、自己內在價值感低落,看著看著,我也開始習得無助了。我沒辦法積極的鼓勵他們,甚至看不到他們已經做得很好的部分,生氣他們父母的疏忽,怨嘆家長的消極。我覺得社工在工作過程,若也是看不到那一點小小的改變,那麼也會變得非常辛苦,這樣的挫折甚至會滲透到我們的處遇上,然後間接影響到服務對象,如此循環著。

 

  我想在感動之餘,真的也深深的被提醒到,要調整自己的態度重新出發。沒有人願意一直待在一個無解的困境中,只是倦於改變,或是害怕做不到,或是從來沒想過,……好多可能性。我深信每個人都具有上帝創造的美善,只是可能他自己並沒有發現。願在這仍存有扭曲、黑暗的社會中,能讓身處其中的人,包括我自己,看見黑暗中仍有微小的光,然後繼續奔跑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oh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